課程規劃-推甄精要
研究所推甄、複試精要
一、前言
在強調多元入學的今日,推甄也成為研究所入學的管道之一,簡言之,推甄是「進可攻,退可守」的研究所考試前哨站,但建議勿以推甄管道為唯一,應「推甄」與「一般入學考試」雙保險為宜。
二、推甄特性
(一)多元入學機會:若一般考試考不好或個人基本面很強(例如:學業頂堅、大學生涯成果豐厚、獲得大獎比賽…等),推甄可能比一般入學考試來得有優勢與把握。
(二)一般入學考試前哨站:推甄比一般入學考來得早,除有雙重機會外,亦可提早知道成績,做為後續考試行程規劃之參考。
(三)推甄上榜後優勢:部份學校可在推甄上榜後,提早選定指導教授或修習研究所課程,比一般入學考生機會更多。
(四)積極準備,率取機會倍增:推甄需特別準備各項審查資料及口試,因此報名者雖多,但實際認真準備者有限,因此上榜者多數為積極準備的學生。
三、推甄簡要流程:
![]() |
|||||
![]() |
|||||
![]() |
|||||
![]() |
|||||
![]() |
|||||
![]() |
|||||
![]() |
查詢準備推甄之各校系所之各項基本資料(重要師資、發展特色…等) |
每年10~12月各校推甄報名 |
選定準備推甄之學校系所 |
四、推甄各要項重點提示:
(一)報名資格:
1.成績限制:大多規定在校成績需前20%~50%或70分以上。
2.相關科系限制:少部份要求需相關科系或著招生分為二部份,一部份招收相關科系,一部份招生非相關科系。
3.畢業年限:少部份要求畢業年限需在規定之內。
(二)推試內容分為資料審查、筆試、口試三部份。
(三)資料審查要項(大多為必備):
1.名次證明
2.學歷證件(畢業證書或學生證)
3.歷年成績單(或年資證明)
4.自傳
5.讀書計劃或研究計劃
6.研究成果或特殊表現
7.推薦函:一般多為2封
8.其他有助個人資料:例如英文相關檢定成績證明。
(四)筆試:約略一半系所有考筆試,多為1-2科。
(五)口試:口試資格多為審查或審查與筆試總合成績為依據。
五、資料審查各項要領:
(一)自傳要領:
1.內容可以包裝、修飾、美化,但切忌說謊騙人式的「無中生有」。
2.格式與內容雖不用標新立異,但可以不用太制式、死板。
3.對於特定課題可多加發揮,例如:「個人特性優缺點」、「個人過去學習機緣或成果、現在想法與準備、未來規劃與具體作法,再整合推甄系所之發展特色與資源,將個人與系所做一有效的結合」,讓評審教授們知道「你是積極且有備而來的」。
※流程參考(項目)
1.個人基本概況
2.求學歷程
3.社團經驗
4.工作(打工)經驗
5.個人特殊表現與成績
6.個人特質分析
7.報考動機
8.未來規劃
要領:第1-5項可精簡扼要,理出重點
第6-8項可用較大的篇幅效述,個人特質明確切合重心,報考動機要具正當性,未來規劃要有展望與希望
※讀書計劃(研究計劃)要領:
1.價值導向。
2.基本功夫要先做好,該系所的發展方向與教授們的專長,要先瞭若指掌,整份計劃是對系所與教授研究方向是有價值的。
3.以上述要項為核心,將「個人過去學習基本要項或成果、現在想法與準備、未來規劃與具體作法,再整合系所與教授之發展特色與資源,做一有效的結合闡述」(此部份可與自傳相呼應),讓評審教授們知道你對系所是有價值的。
4.若能長期觀察系所或教授們的研究動態,「有計劃的邂逅」-正中系所或教授們正準備投入的研究領域,再承上述要點結合。
5.對自己所繳交出去的資料一定要非常的熟稔。
※讀書計劃(學習計劃)流程參考
1.過去學習重點與心得
2.報考研究所動機與目的
3.未來學習重點與方向
4.未來研究計劃
※研究計劃流程參考
1.研究動機與目的
2.研究範圍與方法
3.研究成果與文獻回顧
4.研究架構
5.參考資料
(三)推薦函要領:
※學術界:
1.找名師。
2.找推甄學校系所的教授。
3.若有實際參與大型研究計劃,找計劃主持教授。
4.找自己畢業論文或專題的指導教授。
5.找有行政頭銜的老師。
6.推薦老師最好有博士學位或助理教授以上。
※實務界:
1.找社會賢達人士。
2.找任職過公司的高層主管。
六、口試要項:
口試沒有制式考題與標準答案,若能長期經營自己的基本面,才能臨危不亂、立於不敗。口試題目大略可分為基本型、專業型、時事應用型與隨機型四大類。
另外,不論簡章內有無特別規定,同學可以自己準備約2-5分鐘簡短的【英文】自我介紹。
(一)基本型:
針對個人的基本問答,這些問題都很基本,也大概都可以掌握,最好事先針對自己的狀況將所有的情境模擬一次。
考古題舉例:
1.自我介紹 2.為何選擇本所報考,有無同時選擇其他所,若同時考上會如何選擇
3.為何不先工作而唸研究所? 5.未來研究方向。 6.對本所了解多少?為什麼會想進入本所? 7.若你與另一位同事或同學作一份企劃,當你們對某個問題意見分歧,雙方各堅持己見,你會用什麼方法說服他? 8.你遇到過最大的挫折是什麼? 9.大學的成績及在系上的排名。 10.哪一所高中畢業? 11.有無討厭或感到困難的科目? 12.為何想來讀本系? 13.共報考幾所推甄?志願優先順序為何?若只報一所,會不會覺得風險很大? 14.若進入本所就讀,未來的研究方向為何? 15.在三十歲、四十歲、五十歲時,你預計達到怎樣的成就? 16.報名了哪些學校的甄試? 17.你提到高中求學時得到很多學習經驗,是怎麼樣的經驗?
18.如果以後工作團隊中有很懶散的人,你會如何處理? 20.準備研究所考試有沒有補習 |
(二)專業型:
如同筆試一樣,但書寫與論述不同,需要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及論述的流暢度,要簡潔明瞭的讓口委知道你很熟知這些專業問題。
考古題舉例:
1.什麼是不偏性? 2.請問什麼是不偏估計式? 3.請問什麼是P-value(還有假設檢定的問題)? 4.請問你有聽過ETF嗎?試敘述之? 5.請問認股權證與選擇權之同異。 6.請問SML與CML的差別。 7.什麼是衍生性金融商品? |
(三)時事應用型:
以時事為核心,有的是問你對時事的看法,有些是假設性的問答,有些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問答,平時應多讀報章雜誌,並培養自己對問題的敏感度,此類問題要由理論基礎切入,再配以個人的綜合見解為宜。
考古題舉例:
1.假如你是銀行主管,面對不同產業的公司,會作怎樣的貸款評估? 2.你對農業金改的看法及意見。 3.對農漁會改革的看法?是否贊成設立農業銀行? 4.911事件對保險業有何影響? 5.台灣的生死合險市佔率有多少? 6.你覺得台灣健保的制度有哪些問題?就你所知,美國是屬於怎樣的制度? 7.你覺得壽險公司現正面臨哪些挑戰?他們可以用哪些方法解決? 8.如何看待美國總統大選? 9.現在的金融改革出了什麼問題?你覺得該如何從事金改? 10.今日工商時報(經濟日報)的頭條? 11.你覺得政府對存款的管制出了什麼問題? 12,你對現在全球的經濟形勢有何看法? 13.台灣政府該如何制訂經濟政策?是否對台灣經濟有信心,為什麼? 14.對大陸的挑戰,如何提高台灣競爭力?什麼政策是解決台灣經濟極需訂定的?對高科技業之兩岸分工有何看法? 15.你覺得台灣可能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嗎?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最大障礙是什麼?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有什麼好處
16.全球化對資本市場(股票)經濟的影響? 19.目前的金控公司有幾家?最有潛力的是?金控公司營運穩定要掌握哪些關鍵? 20.勞工退休金年金法、個人帳戶、其他年金法之看法。 |
(四)隨機型:
這類型問題乍聽之下都很「無厘頭」,但口委們正是透過這些問題來測試你的臨場反應,有點像機智問答,這類型問題可以較活潑帶創意的方式回答,不宜太過制式與死板。
考古題舉例:
1.為什麼馬路上的蓋子多是圓形的,請舉出三個理由? 2.若你的生命只剩一天,你會做什麼事? 3.描述你的爬山經驗,人家說爬山是征服,你認為呢? 4.對雄中雄女聯誼的看法。 5.請比較韓劇、日劇和台灣的連續劇的特色並加以評論。
6.請說出一個與課業無關而對你最重要的興趣? 8.請說明本所一定要錄取你的理由 9.如果能讓你寫信給20年後的你,你會寫些什麼內容?為什麼? 10.假如你是素食者,當與上司或長輩同桌吃飯時,發覺滿桌只有葷菜,請問你會如何處置? |
※口試建議與注意事項:
1.多找些考古題來模擬回答。
2.培養時事問題的敏感度,例如聽到一則新聞,即模擬其為考題及如何回答。
3.注意有些問題的詢問與回答需用英文。
4.注意口試臨場的各細節,例如:禮節與不雅的小動作。
5.注意口試的衣著。
6.注意自己準備的資料,一定要非常熟稔。
7.多訓練自己口語的表達能力及流暢度。